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区旨在以学科前沿和地方需求目标为引领,西北特色中藏药资源、道地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聚焦西北地区特色中藏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方法及技术体系缺失、产业链条核心模块机理不明、产业化不足等关键问题,确立中藏药资源评价、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药用植物与环境关系及其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开发研究、中药鉴定与品质形成科学内涵研究3个研究方向,支撑西北地区特色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研究方向
1.中藏药资源评价、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针对西北地区特色中藏药资源评价、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存在的资源开发创新型不足、濒危药用植物替代品研究不充分、关键核心技术不清晰、道地药材形成的遗传基础不明等问题,聚焦特色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多学科交叉协作的替代品研究、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道地药材形成的遗传基础等方面,研制具备陇药特色的大健康产品,建立物质-机制-药效-代用品的多要素、多水平联动的系统研究思维,集成原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特色资源产品和技术体系,推动西北地区特色中藏药的发展。
2.药用植物与环境关系及其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开发研究
针对西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多途径耦合性、如何调控产量与品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制形成等问题,聚焦药用植物与微生物等环境间关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建立关键方法技术体系,开展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药用植物抗逆生理机制系统研究、药用植物抗逆分子机制研究,研发预防药用植物病害、修复中药材连作障碍以及促进药用植物营养吸收和中药材品质改善的微生态菌剂,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产品,基于研发新产品及机制,强调理论、技术、应用的紧密结合,产生具有科学突破和应用价值的创新性,标志性成果。
3.中药鉴定与品质形成科学内涵研究
针对如何阐明传统药材鉴别经验的科学内涵、中药材品质形成机理、关键产地加工技术体系缺失、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及应用、基于药食同源理论的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聚焦传统鉴定理论创新及科学内涵研究、中药材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及机制研究、产地加工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及应用、基于药食同源理论的产品开发,解读传统药材鉴别经验的科学内涵、中药材品质形成机理,构建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制特色产地加工设备及产品,为陇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区实验室现拥有面积930平方米,19间实验室,仪器设备84余台套,总价值166.0余万元。
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区共有研究人员16人,其中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种子种苗扩繁与生产技术岗位科学家1人,“飞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飞天学者”青年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5人、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博士后1人。
目前已建成一个以优秀中青年教师群体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在种子种苗培育、新品种选育、中药资源区划、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鉴定技术及理论、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等方面,均形成了有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科研团队。